國內各整車企業需要在堅持常態化防控措施的同時,抓住時機調整經營體制和產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國家走出困境并迎接需求復蘇時刻。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 安慶衡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以歐美為中心加速蔓延的形勢下,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和擴大了限制出行措施,這對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均產生了嚴重影響。從汽車業界來看,不僅限制出行措施和消費心理變化導致了新車需求降低,以防止感染擴大和調整庫存為目的而關閉整車和零部件工廠的情況也此起彼伏。根據FOURIN推測,2020年世界汽車銷量有可能同比減少20%降至7,000萬輛,基本能夠確定降幅將超過金融危機(2008年和2009年均減少5%)時的水平。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先生向我們分享了有關國內外汽車產業受疫情影響的現狀和問題,并就今后業界關注的焦點課題進行了獨家解析。安主任認為,國內各整車企業需要在堅持常態化防控措施的同時,抓住時機調整經營體制和產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國家走出困境并迎接復蘇時刻。同時,零部件企業則需要以海外企業為參考,以“新四化”為契機尋找和布局優質資源,用好從傳統內燃機向新能源領域發展轉向的戰略機會。此外,還應參考海外企業在發展混動和純電動技術方面的做法,在明確零排放長遠導向的同時,努力構建企業亦能在短期內保證盈利的可持續性經營體制。
隨著我國正式宣布“兩會”舉辦時間,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根本控制,預計“五一”之后各行各業將全面恢復往日活力。我國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但以美國為首的國外疫情發展形勢仍然令人擔憂。結合近期的汽車相關數據和各企業的經營動向,繼上月之后,與大家分享一些感想。
一、增強疫情后市場反彈信心,率先走出困境和迎接復蘇
從機構統計的世界85國/地區的汽車銷量來看,2019年同比減少3.8%降至9,099.3萬輛。主要原因在于,除了中國同比減少200多萬輛以外,印度減少近60萬輛、美國和阿根廷等國也分別減少20多萬輛。
從各集團來看,大眾和豐田實現增長,戴姆勒和寶馬超過上年,但其余均出現下滑。大眾、豐田、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通用、現代的前五名次未變,但前兩位與其余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標致雪鐵龍和菲亞特克萊斯勒將在2021年完成合并手續。若把這兩個集團的2019年銷量相加,規模將超過以782萬輛排名第4位的昔日霸主通用。
原來預計全球汽車市場在2020年有望重回增長軌道,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已對全球經濟活動產生較大影響。對于汽車需求的影響自進入2020年以后逐月加重,同年3月美國出現37.9%、歐洲出現51.8%、中國出現43.3%、印度出現61.1%的同比降幅。當前還無法預測疫情結束時間,限制經濟活動的時間將會延長,全球汽車需求的降幅很有可能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情況。
這次疫情過后,與當年的金融危機后相比、中國的汽車市場增長可能不會那么快,而且各國所能提供的政策扶持余地看來也比當時要小。有些廠商從新冠爆發之前的經營狀況就不太好,這次異常事態很可能誘發新的行業重組。不過,結合過去的經歷和現實走向來看,市場需求必定能夠迎來恢復時刻。
現階段,我國政府已出臺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各廠商在將疫情損失降至最低的同時,還需要抓住時機調整經營體制和產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國家走出困境并迎接需求復蘇時刻。
二、零部件企業需以歐美為參考,逐步向新四化領域調整方向
新型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基地,對全球汽車工業的重要性進一步顯現。但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在核心配件環節和共性技術領域的短板也被不斷放大。中國自主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應牢牢把握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體系重構的產業機遇,以歐美為參考,在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和卡脖子技術領域積極調整發展方向,探索整合重組模式,努力實現并購和合作,形成自動變速器、電驅動系統等多家具有足夠規模、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先進企業,以應對海外供應鏈的斷裂風險。
從全球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動向來看,伴隨“新四化”帶來的汽車行業變革機遇,這兩年出現的大型并購和合作的案例不斷增多。這也造成了部分大型零部件集團的規模有降有升。
大陸在將動力總成部門以Vitesco的名稱分割之后,營收降至330億歐元左右,規模后退至與現代摩比斯持平的水平。另外,馬瑞利在與康奈可合并之后,營收達到170億美元左右,能與矢崎總業和安道拓并列。日立汽車系統在與本田系3家廠商(京濱、昭和、日信工業)合并之后,預計排名也將上升。2020年以后,采埃孚收購威伯科,營收將擴大到430億美元,但仍不及博世和電裝。博格華納這些年發展很快,若收購德爾??萍?,營收將超過150億美元,將與住友電工、馬勒等比肩。
大陸將動力總成獨立為Vitesco,有利于集中動力總成領域的優勢和增強電驅動領域競爭力。馬瑞利和康奈可合并,將就照明裝置和儀表盤等電子電氣領域形成規模效應。本田系3家廠商依托各自在動力總成、轉向和制動系統方面的優勢,再加上日立汽車系統的IoT技術,將能獲得數字化領域的先發優勢。采埃孚收購威伯科旨在獲得商用車制動解決方案,以此完善其自動駕駛技術。博格華納收購德爾??萍?,雙方將在節能減排和電驅動領域形成合力。
這些2019年以后新出現的并購動向,除了以提供電動汽車零部件一攬子方案為目標而完善技術的案例,還有嘗試改變以內燃機為中心的事業體制的案例。這些并購合作的目的,都是盡可能把業務重心逐步向“新四化”相關領域過渡,在彌補自身業務短板的同時,力圖培育具備增長潛質的關鍵技術,搶占市場發展先機。預計今后全球范圍內的這種趨勢仍將持續。

不過,大多數“新四化”相關技術必須依賴極大的投資,要想在短期內收回投資較難。在2020年不斷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汽車行業遭受巨大影響下,很難保證持續開展前沿開發的充足資源,各制造商如何行動確保收益和推進技術開發有待關注。
對于國內零部件廠商來說,需要把握海外大型優勢零部件企業的戰略走向和產品布局,在緊跟國際走勢的同時,努力補齊“新四化”領域的產品短板。同時,還需以先進技術為導向,抓住大型廠商并購重組的時機,適當引進一些海外優勢資源,并嘗試拓展包括研發領域的合資合作可能性。
結合當前全球形勢來看,可能電動汽車的普及要比預期要晚,短期內零部件領域的主力仍將是內燃機車零部件。這也是以傳統零部件為收益來源的零部件廠商的優勢,也就是說我們還有機會。
沒有規模,沒有足夠的研發能力,沒有足夠強的競爭力,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就不足以支撐中國自主整車企業發展。
三、借鑒海外企業發展經驗,兼顧長遠目標和短期收益
從日本汽車制造商的近期經營動向來看他們在繼續圍繞擅長的HEV領域加強新一代動力總成技術研發的同時,堅持“兩條腿”走路,不斷擴大針對純電動車(EV)領域的研發投資。
就混動技術領域,日本廠商并沒有停止導入和發展混合動力技術。豐田已在2019年將安裝平行軸電機的新一代雙電機混動系統(THS)擴大應用至B細分車型。本田繼推出1~3電機式混合動力系統之后,2019年也新開發出了面向B細分車型的雙電機系統(i-MMD),2020年以后將把旗下的HEV集中至i-MMD。日產則將不斷改良串聯混合動力系統e-POWER用發動機,就PHEV領域則有可能采用三菱的技術。
針對EV領域,日本廠商仍在堅持針對純電動車(EV)領域的研發投資。豐田繼2019年打造了EV專屬平臺e-TNGA之后,還將與大發、鈴木、斯巴魯共同企劃和開發EV。本田已開始推廣應用EV專屬平臺,將以2020年上市的Honda e為開端擴充EV產品陣容。日產則開發了下一代EV專屬PF,計劃2020年以后投放基于該平臺新開發的SUV版EV。

歐美汽車制造商也已開始大規模部署耗時多年開發而來的EV和PHEV。不過,各廠商采取的措施也略有不同。大眾集團以EV為中心,繼2019年底開始生產MEB平臺的首款車型ID.3之后,2020年還將為?koda和SEAT品牌推出MEB車型。而混動方面,已為其主力車型新款第八代高爾夫推出了改良版PHEV和48V MHEV車型。
戴姆勒、寶馬和福特則將重心放在混動領域,尤其是PHEV和MHEV。戴姆勒計劃到2020年為其100余款車型(含衍生車/換代車型)推出P0型或P2型MHEV版本。寶馬將繼續大規模開展PHEV,繼2019年4月更新了向采埃孚采購混動8速AT的協議之后,2019年秋又開始推出48V MHEV車型。
通用明確表示將跳過混合動力汽車,旨在實現高端車型向EV的轉換。福特則增加了安裝雙電機的HEV/PHEV車型數量,2019年還追加了48V MHEV。就EV開發領域,福特還與大眾合作,有望于2023年推出福特版MEB車型。

結合上述海外整車廠商動向推測,在純電動汽車正式普及之前,預計短期內包括HEV、PHEV、MHEV在內的混合動力汽車銷量仍將增加。
當前,日本企業在持續強化HEV研發的同時,已經開始拓展PHEV和EV產品。與此同時,歐美企業也在不斷增加48V輕混車型(MHEV)和PHEV車型。從支撐上述產品的關鍵零部件來看,驅動電機、逆變器、變速器/減速器等用于混動車型的關鍵共性技術,主導權仍然掌握在歐美日大型一級供應商手中。民族系企業除了自主開展混動系統研發和生產的比亞迪之外,其余企業在開發混動系統時,均需從大型外資供應商手中采購機電一體化系統。
對于民族系企業來說,在以純電優勢為突破口的同時,仍需要掌握HEV/PHEV等其他領域的發展動態。建議國內企業持續關注歐美和日本企業在發展電動動力總成方面的做法,在保持電池等領域的傳統優勢的同時著力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動動力總成領域核心技術。
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已率先走出疫情困境擁有在華基地的特斯拉等海外企業很可能率先獲得發展。對于國內汽車制造商來說,著眼于今后的可持續性發展和迎接需求復蘇在將電動汽車設定為節能減排主要方向的同時,還需要以海外企業的發展經驗為參考深耕和不斷拓展主力產品陣容,打好未來持續發展的根基。
轉自:汽車專家咨詢委